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产品优势

火狐体育网页入口/  

移动互联时代家庭类短视频的场景建构

发布时间:2024-02-09 04:10:40 来源:和火狐类似体育平台               

  摘 要:当下置身于移动互联的语境,家庭类短视频的创作实践中蕴含的场景意义被激活,并建构出糅合了技术、关系、展演以及情感等要素的场景体系。具体而言:依靠移动电子设备、社会化媒体以及大数据建构起家庭短视频的技术场景,在打破传播时空局限的同时也暴露出隐私公众化问题;隐形人物再现与垂类特质深耕等偏向“人”的创作再塑了该类短视频的关系场景,唤起了受众的情感延伸与共鸣;实体性、时间性与空间性成为建构家庭短视频展演场景的三重维度,引发受众的在场感知;割裂感的微叙事和缺乏内涵的视觉文化冲击使家庭短视频的情感场景出现异化现象,资本的加入消解着受众的情感耐性。

  基金项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短视频实践的媒介记忆研究”(项目编号:2022A10);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面向乡村振兴的河南‘三农’短视频文化生产研究”(项目编号:6)。

  本文著录格式:赵红勋,窦雯.移动互联时代家庭类短视频的场景建构[J].中国传媒科技,2022(08):16-20.

  作者简介:赵红勋(1984-),男,河南濮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视听传播、媒介文化与青年文化;窦雯(1999-),女,河南商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作为通联社会的重要结构单元,家庭不仅蕴含着基于血缘关系而构建的情感关系,而且也成为透视媒介更迭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尤其移动互联所主导的技术赋能以及信息传播的当代情境下,短视频的创作实践不断地熔铸家庭话语的想象,据此建构的“天津一家人”“张若宇”“冲浪达人阿伊”等家庭类短视频一经推出,便在传播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席位,深得用户青睐。当然,家庭类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在碎片化的视听体验中被关注,主要是其建构了平凡而温情的家庭场景,将屏媒内外的人们进行相对有效凝聚起来,擦除了创作者间与用户的心理空间距离,有效增强了社会群体的情感互动,最终打破了部落社会家庭空间的封闭关系,从而形构出新时代受众对家庭场景的全新注脚。

  在传统的观念认知中,场景总是与实体性空间相关切,甚至与之进行意义的对等。然而,场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物理化的空间象征,而是作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总和”而存在,并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核心和新切口”[1],也因此成为解读短视频传播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以日常化的家庭关系为着力点的视频类型,家庭类短视频的场景建构在于促进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连接、交往、互嵌与情感共享。据此,移动互联时代媒介形塑的家庭场景也就成为延伸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凝结交往互动、再构社会关系甚至开启视觉消费异化的必要推手与关键力量。

  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相比,移动互联语境下的新媒介更强调场景的建构与服务。作为推动社交互动的新媒介,短视频的广泛传播离不开场景的使用,而场景的搭建本质源于技术的凝结与升级。由技术变迁带来的场景传播消解了创作者与用户之间的空间距离,丰富了受众的感官体验,使短视频的技术场景具备了打破时空局限、社区互动和精准传播的属性。斯考伯与伊斯雷尔认为场景是移动电子设备、社会化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五大神器的技术集合,他们把这五种要素称为“场景五力”。在家庭类短视频的传播过程中,场景五力把“人”放进技术场景的投射视域,将“家庭意义”编织进各种生活情景中,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对数字化生活情景进行形塑和定制传播,由此形塑了家庭类短视频的技术场景动力。

  首先,移动电子设备促成家庭短视频的时空传播。进入场景时代,移动电子设备强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机智能对接。斯考伯和伊斯雷尔认为:“移动电子设备聚合了其他四种原力,是获取互联网力量的关键,也是体验场景超级风暴的载体。”[2]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移动电子设备缔造了“移动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信息在媒介中流通的全新建构,是媒介场景发展的全新维度[3],同时也成为家庭短视频打破时空局限,随时随地进行空间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以手机这个智能移动终端为例,不管身在何地,身处何时,只需要移动网络信号,创作者就能够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家庭影像作品,受众可以接收到视频信息,完成与创作者的场景化互动。除此之外,影像具备视觉化表征,移动电子设备成为家庭短视频塑造真实观感的媒介载体。如抖音平台中家庭短剧创作者“@曹植”,该博主致力于从两个视觉维度建构家庭剧场宇宙,一是专题化,如“兄妹情深”“待婆当如母”以及“养子莫偏心”等系列故事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于众;二是生活化,每一短剧背后的场景都取材于真实生活,受众从真实再造的影像中不自觉形成感官带入,真情流露促使受众或评论或转发,总之与创作者在媒介平台的评论区产生信息互动。不管是温情、搞笑或者平和叙事,存在于第三方软件上的家庭类短视频都能够借助智能手机这一流动化的媒介载体将内容做最大化的时空传播,以此贴合受众生活小习惯的技术场景构造。

  其次,社会化媒体打造家庭传播社区。社会化媒体是具有交互功能的媒体,用户生成了社会化媒体的内容而非网站,用户之间、用户创造的内容之间可以相互连接、交换、碰撞,生发出新的思想、观点和信息。[4]也就是说,社交媒介将社交与信息凝结在一起,催生出一种基于信息流通的互动场景,场景衍生为社区。一方面,家庭社区扩大短视频传播影响力。当下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会化媒体将共同生活的亲属置身于“去中心化”的技术性架构中,每位成员都是独立的用户。成员们能自行组建社交群,将好看好玩的短视频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给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以此活化家庭传播场景。另一方面,IP属地功能推动了乡土情怀的地区传播。社会化媒体上IP属地功能的上线自始至终被争议裹挟,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项功能充分激活了用户们的乡土情结与家庭记忆。当某一家庭短视频在社会化媒体间被热议传播时,狭义看,它展示的是该家庭内部的场景互动;宏观上讲,该家庭影像所呈现的叙事文本、场景、美食等感官表征都充分携带着该地域的文化属性。例如IP属地显示吉林的家庭短视频创作者“@刘木匠《怀旧时光》”。某一些程度上说,显示IP属地无形之中加强该博主与东北网友之间的情感链接。由于媒介平台的公开性,该视频中所表露的东北家庭相处之道、东北方言、暖炕、花棉袄等日常景观成为东北地域表征,唤醒了东北网友的家庭记忆。概言之,IP功能的开放促使家庭类短视频博主成为地域代言人,也影响着社会化媒体用户的一言一行。可以说,该功能唤起屏媒外该地区其他家庭的集体关注与回忆,又能在家庭社群中被用户广泛传播和讨论,延展了家庭传播社区的建构。

  最后,大数据推动了私人家庭的公共化。置身于移动互联时代,数据就好比空气中的氧气一般,无处不在又必不可少。受众从媒介平台中所获得的内容信息都根源于大数据的赋能。短视频平台中,每个人的浏览痕迹都会被大数据存下来,并通过算法推荐将视频内容精准推送到用户个人。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数据本身毫无意义,数据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信息。诚然,技术场景的加入增强了屏媒内外的关系链接,满足了受众的信息差异性需求。但智能数据也会一步步侵蚀着个人、家庭的隐私权。一方面,这会给创作者带来一个很显著的现实问题,即家庭隐私的暴露。技术将家庭场景在媒介平台上置于公共空间,传统的家庭严肃性被逐步消解,并贴上娱乐大众的标签。比如抖音平台中某些短视频创作者因为缺乏隐私意识,从而暴露了自身的生活情境或社交关系网络,让别有用心的陌生人试图寻求偶遇或拍照打卡,给短视频博主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另一方面,技术场景的应用在于一种权衡取舍。技术越是熟悉受众,越可提供更多便利。但精准推送反倒会逐步加深受众的媒介依赖,就家庭类短视频而言,生动真实的家庭影像吸引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持续沉溺,某一些程度上造成对现实情感的忽视与缺失。

  家庭关系是社会生态的基本结构。在传统家庭模式中,成员之间话语交流更为含蓄与内敛,代际关系相处更看重礼仪与尊重。但关系从来不是一种静态的资源属性,而是社会系统演化中的动力支撑,即关系动力。[5]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关系不断进行着演变与重塑,据此诞生的带有自发组织表征的网络新媒体与现实世界形成一种镜像结构,类似一种DNA螺旋结构一般的存在。置身于家庭类短视频关系场景的搭建之中,可以感受到在上一个断面,线上的家庭影像是现实日常结构的镜像,网络影像主导了受众对家庭场景的想象与家庭关系的理解,而下一个断面峰回路转,线下针对该类视频的热议、模仿、互动实践是线上家庭关系场景搭建成功的象征,是网络虚拟行为的现实接连。如今网络传播时代,家庭短类视频中的连接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家庭话语叙事,而是进行一种话语重塑,以此激活关系场景的活化与延拓。

  一方面,隐性人物的再现激活了关系场景的搭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换代给生活小习惯、社交维系以及生产生活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由此所引发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数字鸿沟愈加明显。作为长辈的中老年人,在应对新技术时表现出的水土不服,使他们成为“数字难民”。可以说,中老年人在媒介平台中属于失语群体;与之相对的青年群体,面对新的社交技术发展时,却是得心应手。但从家庭类短视频的媒介效果来看,以中老年等隐性群体为主要叙事人物的家庭短视频却出乎意料地承担起短视频热门内容的半壁江山。如抖音粉丝超1400万的搞笑博主“@冲浪达人阿怡”在记录全家趣味录像的同时,也引发了广大网友对充满魔性笑声的老顽童爷爷和温情欢乐的代际关系的关注与向往;抖音用户“@蔡昀恩”设立的“吃货奶奶”“饮酒奶奶”等视频合集塑造了一位热爱美食、可爱乐观的老人形象。视频中所呈现的亲子互动、代际互动等家庭日常,挪移了社会对长辈的刻板印象,这不仅是为老人群体的发声,其本质也是广大受众的一种镜像心理——将理想关系寄托于虚拟影像,追求家庭类短视频勾勒出的温情场景,推动该类视频逐步形塑新式家庭关系场景。总而言之,对隐性人物关系的再现已成为二维镜像短视频的常态,显露出互联网新的用户家庭理念的养成与新关系场景的开创。

  另一方面,垂直类特质的介入推动了关系场景的开拓。就本质而言,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一种联结,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的人们,为适应环境而不断调整着自身的关系状态与结构。在短视频媒介平台刚兴起时,内容传播的碎片化与瞬时性,使得用户们进行家庭影像创作时会规避掉繁杂关系的展示,主要以通俗简化的家庭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即时记录来填补视频内容。在“眼球经济”的移动互联时代,存在于传统视野下的婆媳、夫妻、隔代、亲子和同怀等家庭关系被不断赋予新的媒介勾连以吸引受众。对家庭关系进行深耕挖掘无疑是对真实的生活生动的镜像呈现,当某种关系场景的建构能很好均衡真实性、戏剧性与社会性,那么该短视频也必然具备了引起更大范围共鸣的能量。概言之,向下深耕垂直类关系推动着家庭短视频中关系场景的建构。例如,截至2022年6月1日,在抖音平台搜索关键词“婆媳”时出现的线亿次播放量,它的相似话题如#婆媳关系#、#婆媳相处#等也都有529亿次和41亿次播放量。“婆媳”话题相关短视频涉及的主要关系类型有婆婆和儿媳、丈夫与妻子、大姑姐(小姑子)和弟媳(嫂子)。[6]其中在婆媳关系场景中,主要有两种关系分类。其一,作为母亲宣扬主权,对儿媳百般挑剔,如抖音创作者“家有海洋”;其二,与儿媳相处融洽,且联合起来“欺负”既作为儿子又作为丈夫的男性角色,如抖音创作者“河南伙计久久”。从第二种视频“真羡慕你”“真是个好婆婆”等评论可镜像折射出新生代已婚女青年对和谐婆媳关系的倾向。针对婆媳关系的案例分析表明,对家庭关系的深度观察与关系场景的多元呈现是当今家庭类短视频制作的一大特质。可以说,这种镜像介入式的关系场景表达深深唤起了对于身处日常生活的普通大众的行为延伸与情感共鸣。

  数字视听技术与日常生活的链接促使短视频平台成为依赖大众表演的“在线秀场”,家庭短视频中呈现的互动日常,已然成为一种“放大化”的亲情展演场景。家庭日常的碎片化记录在被观赏的同时得以在现实世界被重新聚合,同时也赋予受众一种身体在场的数字感官体验。所谓在场,是事物在世界中的自我呈现,这里的“在”具有实体性、时间性和空间性。[7]在三重维度的建构下,受众借助社会化媒体进入到创作者搭建的表意空间中,通过介入屏内表演形成的展演场景,由此达成身体的在场感知。具体来说,家庭短视频的展演场景依受众在场感知的过程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实体性由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所唤醒;二是时间性由怀旧情结所驱动;三是空间性由“家庭后台”的媒介化前置所承载。

  第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切合受众的实体性观感,家庭类短视频通常以家庭日常生活景观的影像化为主要展演场景。在此背景下,以“我”的视角出发去讲述家庭故事,建构家庭场景,表达家庭文化,能够推动受众快速介入创作者的家庭关系网络,并塑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由此激发受众的身体在场感。以抖音平台坐拥1840万粉丝的家庭短视频博主“@张若宇”为例。该创作者的视频并没有采用炫酷的剪辑技巧和宏大的场景叙事,而是利用略带“粗糙”的拍摄剪辑手段,以主观视角的展演讲述相爱相杀的家庭故事。真实接地气的观感消弭了受众与创作者的情感距离,激活了受众在场的视觉感受,成为当代人的解压阀。除此之外,当以“我”的身份与亲人互动时,共同生活的亲属们的人设形象塑造得也更真实自然。贪吃可爱的奶奶、脾气火暴的妈妈以及存在感几乎为零的老爸,该博主将自身的家庭关系网络呈现在受众面前,某一些程度上强化了受众的沉浸式感官体验,于无形之中弥补了在外务工人员无法归家的身体在场感的缺失。

  第二,怀旧情结成为用户感知时间的通道。进入网络媒介时代,用户都能够实时在线,永久勾连,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然处于一种无时间的、非线性的时间状态。因为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反而有着“时间加速”的普遍感觉,也制造了一个个“时间性”的生活场景。[8]近年来,怀旧主题成为社会化媒体中吸引客户注意的强劲“东风”,归根结底源于受众对时间记忆的追溯与渴求。家庭短视频作为形构家庭记忆的媒介载体,它所构建的展演场景某种形式上成为日常家庭回忆的培养基,怀旧情结在家庭短视频中的适配性不断深化着受众的在场感知。除此之外,一个在中国流行并能在各个阶层、年龄段都能引发共鸣的时间现象是对代际更替的敏感。[9]以抖音家庭短视频创作者“@双喜旧时光”创作的短剧《双喜年代秀》系列为例,该博主以家庭内部为表演情景,将不同年代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做法为展演逻辑进行场景的搭建,如“不同年代的除夕夜”“不同年代的二十岁”“不同年代的宠物地位”等怀旧主题。即使年轻受众并非过去年代的亲历者,但也利用互联网虚拟世界参与进这场社会家庭场景的搭建中,正如该博主的创作理念一般“成长故事里的年代秀,带你重温旧时回忆”。概言之,怀旧情结成为家庭短视频在场感知中深化时间触感的密玥,于温情的展演场景中,唤醒受众的年代记忆,从而强化受众的家庭在场感知。

  第三,前后台的交织将在场感知的空间性嵌入在展演场景中。根据戈夫曼的观点,社会是一个表演舞台,人们按照剧本建构着前台景观,但又在后台为舞台的搭建做出准备。[10]家庭与其他社会场所有本质的区别,它作为社会空间中“情感的避难所”,人处于其中时是舒适且安全的。当作为后台的家庭被推置在前台供受众观赏时,集体凝视带来的结果是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交织互动。在这种转向下,创作者抓住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其创作内容多以娱乐大众为主,以期在松弛快感的展演中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寻求受众的注意与认同,最大化形塑受众的在场感。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虽然家庭短视频的展演场景在前后台的互嵌中得到进一步的形构,但传统家庭文化的庄严性也在娱乐化中被逐步消解。前后台的空间置换带来的讨论与经济效益,某一些程度上让家庭短视频博主出现错觉,以为家庭后台披着无厘头好笑的外衣就能在前台展演中收获受众的认同,但由此引发的舞台混乱并没有给予受众在场感,缺少空间性的“不在场感”反而影响到了展演场景的搭建。短视频开始被表演与仿真所裹挟,资本逻辑开始渗透家庭的神圣性,前台行为也在步步反噬着后台。

  在虚拟与现实的媒介交互融合过程中,情感场景的搭建往往成为移动网络时代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实践策略。就短视频而言,随着用户红利的结束,它早已从初期对生活的即刻记录而逐渐走向以商业变现与消费情感为主的内容传播载体。家庭类短视频也遵循同样的演变逻辑,它呈现的已不仅是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更多成为一种孵化的“商业产品”——凭家庭和情感来消费受众对家文化的慕名而来,从而获取热度达成直播带货、流量变现等商业意图。换言之,追求素人营销、开发下沉市场,聚集更大流量是众多MCN机构的永恒诉求。家庭短视频的创作者或者说背后资本以平台逐利为出发点将更多目光投射在家庭情感场景的异化建构中,主要以割裂感的微叙事与视觉文化的转向去达成对受众的情感劝服。受众恰是在这种不寻常的情感场景搭建中,不知不觉落入了资本的消费异化圈套,这种看似主动的观赏行为恰是消费自主权的被动缺失。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当情感场景成为商业假象,受众明白自己的情感付出只是一场商业预谋时,这不仅是他们观看时间与观看行为的浪费,也代表着受众情感寄托的崩塌。在当今真情稀缺的网络媒体时代,消费异化现象不失为一种情感透支。

  一方面,情感场景中消费异化的进一步产生离不开消费主体的加入。这里的消费主体便是受众本身,虽然他们本身并没有现实的消费行为,更像景观中的“闲逛者”,但他们以时间为成本、流量为方式向创作者进行虚拟层面的付费,由此推动注意力经济的发展。[11]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受众的注意力在移动互联时代是可贵且稀缺的。家庭短视频的创作者为持续获得受众的关注,在家庭短视频的情感场景搭建过程中抓住了受众对视觉形式偏爱这一特质,由此衍生出情节刻板化、人物扁平化、表演生硬化、叙事碎片化为表征的微叙事形态,以对的绝对追求主导了情感场景的消费异化。例如抖音平台中一则点赞超过140万次的家庭短视频:开场便是婆婆无理取闹要求儿子换儿媳,最终以婆婆对儿媳妇的道歉为结尾来劝导受众善待媳妇才是最好的家风。看似正能量的情感场景背后,实则存在着视觉文化的异化。比如,矛盾重重的故事安排、拙劣稚嫩的人物表演、违背生活的情节构思,甚至于人物的设定——水火不相容的婆媳关系,反倒是对恶婆婆刻板印象的再次强化,这样情感场景在家庭短视频中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向。在内涵缺失的视觉上的冲击中,创作者正是抓住了受众对家庭奇观景象的猎奇心理,从而将那些有悖于常理的情感场景植入短视频的故事表达,不仅影响了受众的情感认知,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异化。

  另一方面,资本逻辑的渗透也推动着家庭短视频情感场景的消费异化,由此加速了商业与互联网的深度并轨。物理世界中每个生活场景都能够在互联网中虚拟成像,在话语权日渐向资本倾斜的今天,家庭短视频同样染有商业消费的烙印。其一,日常图景成为资本搜寻与再现的影像砝码。家庭短视频的创作者以“他者逻辑”建构自身的情感场景,主动迎合受众向往的家庭相处模式,由此搭建的虚假的家庭图景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加速了情感场景的消费异化。或许迎合受众能够收获广泛的关注,但长远来看,虚假的情感场景并不会带来正面积极的媒介效果。如网红“@姥爷的耀杨”在社会化媒体公开与佳慧的婚讯时,在网络引起一片哗然。该创作者的家庭影像是否有剧本的介入还有待商榷,但能确定的是,受众自身的情感搭建某一些程度上被迫崩塌,一种被资本戏弄的观感悄然而生。其二,消费异化还体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外延。相当数量的家庭短视频创作者在走红后迈向直播带货的道路,即使网络上充斥着“宇宙的尽头是带货”的调侃话语。但当受众所熟知的家庭短视频中的真实人物在视频中加入软广或在直播间向广大受众推荐橱窗好物时,商业氛围的入侵使得情感场景的搭建发生了异化。以抖音短视频博主“大博奶奶(玉霞和解放)”为例,随着该家庭短视频的走红速度的攀升,该博主直播卖货的频率也逐步的提升。资本裹挟的时代,不管是家庭短视频的情感搭建,还是其他媒介作品勾勒的美好图景,商业属性始终附着在场景建构中,由此带来的消费异化一步步打击着受众的情感耐性。

  家庭类短视频以其生动鲜活的日常景观与大众群像的视觉形态,通过建构丰富多元的技术场景、关系场景、展演场景和情感场景,以接地气和再现家庭文化的影像日志在全网引起热烈反响,成功召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在场感知。但不可忽视的是,商业资本逻辑的加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破坏了家庭类短视频的健康运转,不仅磨损了受众的情感韧度,而且不利于正能量家庭观念的社会传递。随着影像场景的不断丰富,相信不只家庭类短视频,整个影视行业的场景建构都会迎来全新的视听革命。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 (3) :20-27.

  [2][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马上就要来临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3.

  [3]赵红勋,王飞,冯奕翡.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媒介化交往的技术场景[J].青年记者,2021(24):41-43.

  [4]阎峰.场景即生活的世界: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48.

  [6]宓淑贤.“抖音”短视频文本里的新生代婆媳关系[J].天府新论,2021(5):132-142.

  [7]王冬冬,姜懿宸.场景再现与沉浸感塑造:技术赋能下的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流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92-101.

  [8]阎峰.场景即生活的世界: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09.

  [9]阎峰.场景即生活的世界:媒介化社会视野中的场景传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08.

  [10]赵红勋,曾丹丹.数字化语境下北京冬奥会传播的互动仪式建构[J].中国传媒科技,2022(4):11-14.

  [11]许行明,申渝.情感类短视频景观中的苦情叙事与消费异化[J].中国电视,2021(6):72-76.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产品展示/  

和火狐类似体育平台/  CONTACT US

联系人:冯一
电话:0512-67421090
邮箱:senaokeji@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天翔广场A座1528室

服务热线

0512-67421090

功能和特性

价格和优惠

获取内部资料

扫一扫